2010年10月8日星期五

窘迫的艺术家

上周末从Bellecours往Musée des Beaux Arts走的路上,遇到了一个在地上作画的老人。


Lyon午后艳阳高照,商业街上古典的建筑林立,游客与当地的居民来来往往,喷泉的水珠在半空中跳动,前方不远处就是艺术博物馆,给人一种照片上才有的浪漫的感觉,这个场景或许激发了这位画家的灵感。


法国也许是艺术的天堂,却不一定是每个艺术家的天堂。那个老人画的是一个面带愁容,手握一只墨水干枯的笔的中年男士上半身肖像,画面色彩真实,阴影和层次安排的非常老练,画面有一种突出感。画的周围摆放着一些金属盘子,里面是观众赠与的硬币。画像的下方有一段话:“我是一个画家,然而我,我现在没有一分钱了。如果我的画给您带来了快乐,请您捐助我一些钱。我和我的狗对您的慷慨和同情感激不尽。” 他棕黑色的狗很瘦,一直在围观的人群中游走。


一个小女孩凑过去问那个画家,“这画是你画的?” 那个画家说“没错。”小女孩又问“你画的这么好,为什么没有人赞助你,或者买你的画呢?”(语言水平有限,以上是大概意思) 那画家向小女孩笑了一下,然后又低头作画。


画家的工具很简单,几盒长短不一粉笔,似乎是不同的地方收集来的,粉笔上都沾着各种色彩,两块抹布,一个刷子,一个塑料板,用来避免自己的腿在跪下来作画时破坏已有的画面。


不知道这个年老的艺术家有什么人生经历,为什么即使生活这么窘迫也要坚持艺术创作。记得历史上有过希特勒早年到维也纳学习美术终因贫穷而放弃的故事,虽然现在社会放弃这个艺术家也许没有那么大的危险,但是善待艺术家、珍视艺术的价值还是有点必要的。也许这种不凡的经历更容易运酿出大师吧,满葬在Amboise达芬奇也只是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得到了稳定的赞助,那个欣赏他才能的法国国王Francis I也不像之前的雇主那样严格的要求他。有时候我就在想一个问题,中国那么多的美术院校,那么多技艺精湛的美工师,然而受到业界公认大师级的画家寥寥呢。这些艺术家忙于为雇主──那些广告公司,平面设计公司工作、加班,而没有按照自己意愿创作的时间?很多学美术的学生常抱怨自己文化课不行,无奈之下学了美术,难道这种人毕业后是美术行业的主流?还是整个社会环境就不适合艺术家生存?从来没有在沈阳的大街上看到过这种人,到底是因为我国的社会保障让他们衣食无忧地创作,人手一分体面的工作,还是根本就不存在安贫乐道、即使生活艰苦也坚持艺术探索的艺术家呢?